1. 董昕, 刘国威, 苟正彬. 2017. 藏南吉隆地区大喜马拉雅结晶杂岩的新生代变质作用和构造意义. 岩石学报, 33: 2342–2356.
2. 付建刚, 李光明, 董随亮, 张海, 郭伟康, 张林奎, 张小琼, 焦彦杰. 2020. 西藏北喜马拉雅拉隆穹隆含Be、Nb、Ta钠长石花岗岩的识别及意义.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40: 91–103.
3. 高秉璋, 洪大卫, 郑基俭, 廖庆康, 方宗斌. 1991. 花岗岩类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237.
4. 高利娥, 曾令森, 王莉, 侯可军, 高家昊, 尚振. 2016. 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不同类型部分熔融作用的时限及其构造动力学意义. 地质学报, 90: 3039–3059.
5. 高利娥, 曾令森, 严立龙, 高家昊, 赵令浩. 2021. 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关键金属Sn-Cs-Tl的富集机制. 岩石学报, 37: 2923–2943.